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走入故宮博物院
青海地區的學生用古老的掐絲琺瑯工藝,把當地特有的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北京的同學接力,在電腦制圖、激光雕刻、模塊化編程、硬件組裝、植入聲光效果等工序后,一個動態展臺就此誕生——19日,在由科技日報社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二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現場,這件小作品等上大舞臺。它們和其他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一道,進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天工惜物——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青少年作品展”。
據了解,這是第一個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青少年作品展。
今年,來自全國27個省市區的近萬名大、中、小學生,將目光聚焦于“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設計并制造了多種形態的作品,再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精工細作的可持續發展智慧與技藝。
此次活動中,東西部學校、老師和同學手拉手結對子,共同學習,交流互鑒,合作參與,描繪了一幅青少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時代畫卷。畫面上,有貴州銅仁的樓上村明式古村落生態奇景,有遺落在青海湟中的掐絲琺瑯技藝和源自塔爾寺酥油花技藝的面塑作品,還有以甘肅敦煌莫高窟藻井紋飾為裝點的“一帶一路”圖卷……青少年打破常規,用心發掘、潛心創造,用人工智能、AR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讓這些來自民族地區、邊遠鄉村的文化瑰寶一一展現。
據介紹,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旨在引導青少年依托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激發歷史文化內在活力、彰顯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發揚光大。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當日致辭時表示,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和文物,很多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規律,不斷利用科學技術去適應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故宮博物院也在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希望引導觀眾感受環保價值,主動踐行零廢棄的生活理念。
王旭東說,青少年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和開拓創新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故宮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大、中、小學的合作,積極開展各類院內外的教育活動,拓展教育項目的內容和形式,持續向廣大青少年觀眾傳遞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當天下午,“文化與科技融合教育創新實踐研討會”在故宮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學校、教育機構等的專家代表,分享了他們對“雙減”背景下如何開展科技文化實踐活動的看法。(記者 高凱)